原创 崔云飞 考古发现表明,至少在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,城已经开始修筑,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城是湖南城头山遗址,中原地区最早的城是郑州西山城址,距今5300年。城市的功能与格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。一、城市的功能城市主要有六个功能,分别是:第一是居住功能。城市是人类居住的聚集区。城市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。人类最早的城市都由聚集点发展而来。人类会选择适合居住的地方作为城市。比如,最早的城市必须滨水而居,靠近水源地。北京就以永定河、高粱河作为水源。但同时,城市还必须具有防洪的能力。必须具有较高的地势,而不能处在河水泛滥区。开封就是这方面的例子。第二是行政功能。都城是王居住与办公场所,围绕着“公室”、朝廷、宫城而展开。中国古代实行国王所有制。所有的资源必须向王进行聚集。这些聚集的资源必须纳入长府、少府。进而“政”与“府”都成为最重要的部门。第三是交往功能。城市往往处在重要的道路边上,成为交通中心。城市具有一定的补给能力,可以给人们的商旅提供补给。作为交通中心,也容易沟通四方。进出山谷的隘口容易成为城市。靠近河边的渡口容易成为城市。平原上的中心点位容易成为城市。适合作为港口的地方也容易成为城市。第四军事功能。城市最重要的象征物是“城圈”“城墙”“城寨”。城墙具有一定的保卫功能,防止敌人俘获军政首脑。而中国古代军事进攻一方面要获得土地。而控制土地就要控制城市。而夺取对方的都城甚至意味着“灭国”。“国”的最初含义就是“城郭”,就是城墙的含义。其甲骨文则是有人执戈防御敌人的进犯。城墙具有一定的防御、控制、防洪、防盗的功能。中国古代甚至大一点的村邑也有“寨墙”。乃至于古代很多豪门大族都有自己的“大宅”,具有一定的防卫能力。历史上的很多城市都是因为军事防御功能而著称于世。太原、徐州、北京、大同、洛阳、长安等就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,成为控制东西南北的通道。第五是商业功能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,人口的聚集必然引发商业繁荣。于是,“城”就有了“市”的功能。市场交易成为了次于军事防御,成为了重要的功能。第六是文化功能。城市作为人员聚集之地,必然会聚集文化功能。城市有大量的各类学校,乃至于有各种文化机构。最典型就是东周的藏书。其他则是各种教化场所。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最高学府。第七是生产功能。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,城市的生产能力越来越重要。农业社会被工商业社会所代替。城市工商业成为核心焦点。现代化、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化。二、城市的格局最早的城市格局就是一国一城。典型的例子就是希腊的城邦共和国。城市与国家直接同一。中国最早也是如此。最早的方国,也就是一城一国。但是伴随着军事力量的发展,王权征服的土地越来越大,国家规模越来越大。单一城市国家已经不适应于广土众民的国情,而形成了多城市的“国家”。一方面是征服其他城市,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在都城之外设立“据点”,营造城市,进而成为控制某一地域的行政中心。比如,西周王朝为了更好地控制东方殷商故地,就营造洛邑,并派驻“成周六师”。而镐京则是“宗周八师”。洛邑实际上成为了西周王朝的副都。这时候的“国家”里的城市就有了层次划分。有了都城与一般城市的区别。《史记》赞美大舜的时候就说:“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。”也可以看做是三级城市的一种说法。都城与一般城市的关系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。第一种是分封制国家的王城与诸侯都城的划分。而对于更广大的国土,周朝采取的分封制的办法进行控制。营造一个城市必须派驻宗室贵族进行控制。这些诸侯所管控的国土就被称之为“诸侯国”。而周天子负责治理天下,“天下”那个时候就是现代意义的“王朝国家”,诸侯国顶多是“藩国”。诸侯国同时在国内进行分封,形成了“大夫”的封地。孔子的父亲就担任陬邑大夫,被封于“防”。周朝形成了分封制城市格局。这就形成天子王城、诸侯都城、卿大夫食邑三级的城市体系。第二种是郡县制国家条件下的都城与其他治所的划分。楚国最早发明郡县制度,城市里驻扎的是由朝廷派驻的流官,被称之为“宰”。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城市。孔子甚至都做过“中都宰”。这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格局即郡县制城市格局。秦朝形成了都城、郡治所、县城这样三级城市格局。秦朝的郡最开始有36郡,后来被认为是54郡。汉朝实行郡国二元并行制度。所谓郡直辖于中央,所谓“国”即藩国。汉朝初期,中央所控制的郡县以关中为中心。汉朝皇帝不断地“削藩”,使得郡县犬牙交错。汉武帝元封五年成立十三刺史部。汉朝廷把除都城长安附近的7个郡外的国土分为了13个监察区域即13刺史部。州刺史负责监察下面的郡与国,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单位。西汉有103个郡国,东汉有105个郡国。都被划入十三刺史部。唐太宗李世民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关内道、河南道、河东道、河北道、山南道、陇右道、淮南道、江南道、剑南道和岭南道十道。秦朝时候管理边疆地区有“道”这种行政体制。《汉书》地理志解释为“有蛮夷曰道”。隋唐以此进行监察。于是由州-县二级制演变为道-州-县三级制。宋朝出现了“路”一级行政单位。其数量也不断变化,从13路到23路。元朝取代路,实行行省制度,其数量为10。在大都附近则有“行中书省”。行省是中央的外派单位。到了明朝,行省变为实际的一级行政单位,即“省”。明朝称之为“两京十三布政司”,在边疆则有“三宣六慰”的“宣慰司”。就城市而言则有京师、州、县的城市层级。城市的层次往往受到其行政层次的影响。行政层次越高的城市,也往往越繁荣。首都也被称之为首善之区。明朝营建北京,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。三、城市-乡村的类型城市有不同的功能,也有不同的类型。但主要有两类。第一种是工商业文明的城市。西方的城市往往是以工商业为主体。西方的城市是自由工商业者的所在地。而乡村则存在着大量的贵族,居住在城堡之中。“城市让人自由”是西方的名言。资本主义就起源于城市自治共和国。第二种是农耕文明的城市。中国古代的城市往往都是控制农村的状态。城市是官员、商人、地主阶级较为集中的区域。尽管中国古代的城市也有较为发达的工商业,但被更强大的地主阶级所支配。城市是土地贵族的堡垒。城市里的工户、商户也都是地主阶级的附庸,没有取得独立地位。这种差异造成的现代化也是不同的。第一,西方的资产主义逐渐兴起,更容易打破贵族的羁绊与控制。西方的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,采用雇佣制,开设工场,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。最开始是为了赚钱,但随后产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,乃至于发生工业革命。英国经过了1644-1888年的革命,其贵族已经整体地资产阶级化。而其资产阶级也贵族化。法国则推翻了王权,消灭了贵族,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。德国同样实现了地主阶级的资产阶级化。在美国甚至出现了南北战争,大农场主的判乱被镇压,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奴隶制。第二,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,则长期弱于地主阶级的地租经济,乃至于无法获得政权的护佑,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服务官家或者地主阶级的奢靡。其发展的前途则是演化为地主阶级。中国古代形成了“逆取顺守”的思路。发财致富的工商业者到乡间购买土地,成为地主阶级,再供养儿辈读书,取得功名,踏入仕途。中国古代的地主阶级实现了一种完美的自我稳定,消除了内在的挑战者。国家发展也长期停滞。工商业的不发展也导致了文化、科技方面的发展滞后。中国长期的革命就是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,完成“反封建”的任务。封建地主阶级无法和平长成为工业资产阶级。而且西方列强也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工业体系。于是出现了地主阶级、官僚资产阶级、买办资产阶级三座大山的统治。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,有了列宁意义的组织,实行了土地革命,完成了本该是资产阶级应该完成的反封建任务,在整体上消灭了地主阶级,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。城市经济蓬勃发展。城市角度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应该如此进行。虽然地主阶级也搞了洋务运动,但是由于其不脱离地主阶级的自有身份,更把洋务看作是副业,未能全力以赴。其洋务运动的成果可以应付一下内忧外患,但在最终的决战状态下,就出了问题。后来的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、买办性特点。资本主义大工业在没有市场保护、国家扶持的情况下是极难发展起来的。后发国家显然无法是会被先发国家所限制。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。后发国家只能走依附性发展道路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。但也可以被说成是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。而且按照语法而言,一个是完成时,一个是进行时,明显具有先后顺序。而且最重要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现时代的概念,其适用范围是二战之后。二战之前的列强对应着发达国家,前者为后者确立根基。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